文化艺术体验基地|汤兆基:刚强美丽的牡丹是我一生的挚爱素材
2021年10月14日
浏览次数: 1999

 汤兆基,1942年生,人称“江南才子”,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1961—1965年就读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师承白蕉、申石伽、钱君匋等。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有“身兼四绝”之美名;因以左手篆刻,有“铁笔左篆”之称;以画牡丹见长,首提牡丹学,有“汤牡丹”之誉。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馆诗词研究社研究员,上海市政协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杭州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政协第七、第八、第九届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侨民宗委员会委员。出版了《紫墨映金》《花径如梦》《铁笔左篆》《瓷器上的国色天香》等多部著作。1991年其作品获全国旅游品评比最高奖——天马金奖,曾在世界第十五届手工艺竞赛中获第一名。建有汤兆基美术馆、汤兆基艺术馆。


01

美 院 记 忆

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建校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凭着对艺术的热爱,我进入美校学习,当时学校只有黄杨木雕一个专业招生。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来往,直到现在还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当年的教学方式是很活跃的,不死板,老师们对我影响都很深,比如申石伽老师和教雕塑的卫泰老师。学校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当时我还参加了话剧演出。

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那时大家都有一种激情,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02

艺 术 跨 界

徐宝庆是我们的“祖师爷”,他擅长黄杨木雕,同时牙雕技术也是一流的,还可以雕核、雕砚刻,他创作的所有雕刻品都活灵活现。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可以钻研一样东西,同时又可以举一反三,一专多能。

      怎样才能把画画好?潘天寿要求“四全”,即诗、书、画、印俱佳,有这样综合修养的人,才能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在我心中,艺术好像有界,同时也可以跨界,甚至可以无界。回望过去几十年,我接触了许多东西:雕塑、瓷器、漆艺、绘画、书法、篆刻……然后用牡丹这个文化概念,囊括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越来越丰富了,也就很自然地实现了跨界。


03

工艺美术教育的”三通“思想

在思想上,我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应该倡导“三通”思想。一是纵向了解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哪些方面是了不起的,我们应该掌握的;二是横向了解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哪些地方是值得拿过来为我们所用的,我们要好好学的;三是要知晓自己专业的关键是什么,必须掌握的有哪些。一通百通,视野自然而然就宽阔了,学到的东西也多了,好的东西也就能清晰地跳出来了。


汤兆基老师对牡丹情有独钟,他画的牡丹出神入化,人称“汤牡丹”。汤老师是工艺美校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一生从事黄杨木雕、漆雕、绘画、瓷器研究等多种工作,著作等身,年逾古稀仍旧在一线从事创作和文创开发工作。在上海工艺美院的几个关键发展阶段,汤老师均积极拿出提案、参与策划,协助学院发展,对学院近期发展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他对学院的热爱和关心令大家感动。


《工艺匠心,传承创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口述校史(1960—2020)》

以上内容摘自

《工艺匠心,创新传承——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口述校史(1960—2020)》

本书通过采访上海工艺美院60位知名校友

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了不同时期

上海工艺美院在师资建设、教育理念、

专业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发展成果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