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系列课程由新华网客户端、上海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和国际博物馆信息中心承办。该系列作为全国首个常规性的博物馆专业课程公益直播,将围绕与博物馆相关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文物保护、展览策划、博物馆学理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博物馆、藏品管理、艺术史、文化发展等主题,邀请全国各大院校、博物馆的相关专家、教授、研究员为全体从业人员、相关专业学生、对文化、历史、博物馆、艺术等领域感兴趣的人群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途径、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
此外,《中国博物馆公开课》针对普通公众及青少年群体,还将推出更加有趣、更加具有普适性的“云博物馆”“社教在线”等栏目,为更多的人群提供博物馆线上资源,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第五讲
/ 讲座主题 /
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展览策划中的文化遗产与当代批评理论
/ 讲座简介 /
本次《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展览策划中的文化遗产与当代批评理论》是中国博物馆公开课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讲,基于上海大学四位博物馆学教授在前四讲中分别给大家带来的博物馆学概况和各自的侧重点,如段勇的《守望与超越:当代博物馆的变与变》,从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功能不断的作出新的定义中来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安来顺《博物馆的物与事,往与今》,对文化遗产的“物”放到当下语境中的展览可能性;潘守永《人类学家和他们的博物馆:一个世纪以来的回顾与前瞻》,是一次对博物馆与人类学关系的学术申辩,将博物馆通向了人类的思想史;李明斌《博物馆策展人是如何炼成的?》,从博物馆实践来分析策展在管理机制和学术力量之间如何连接的复杂关系。
前四讲的四位教授代表着上海大学最新组成的“新博物馆学”力量在中国博物馆公开课上的整体展现。第五讲的主讲人王南溟会在前四讲的基础上从博物馆引申到美术馆及其当代批评理论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提供出创新意见的,具体要讨论到的议题分别是:1、博物馆功能中的政治学焦虑;2、博物馆中“物”的非中心化与“非物质”激活;3、遗产的批判性阐释与美术馆化策展的兴起;4、作为重建的“日常人类学”(临时命名)与新美术馆方向。
/ 主讲人 /
王南溟
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同时被称为中国当下艺术批评界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从“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到“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e)的阐释者和推动者。2018年创办“社区枢纽站”,致力于艺术社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理解现代书法:书法向现代和前卫的艺术转型》、《艺术必须死亡:从中国画到现代水墨画》、《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批评性艺术的兴起:中国问题情境与自由社会理论》、《现代艺术与前卫:克莱门特· 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接口》、《艺术制度与法律:中国与国际交往的结果》、《后殖民荣誉:艺术的中国性与艺术家的中国身份》、《书法的障碍:新古典主义书法、流行书风及现代书法诸问题》。主要作品有《字球组合》、《拓印干旱》、《太湖水》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