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贝多芬自幼学习音乐,11岁时是从涅菲学习作曲,出版了最早的钢琴曲。1772年,贝多芬定居维也纳,随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里埃利学习,随后开始举行公开音乐会并同时教授钢琴和作曲。1800年举办了自己的作品音乐会,从此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但此时的听力也开始了逐渐衰退。随后的十多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动荡,1819年已经完全失聪。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的产物。他赋予了交响曲新的精神,九部作品都成为交响曲领域的传世典范。今天我们推送的是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带上你的娃一起来聆听吧!
周末线上音乐会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I. 富有生气地、活泼的快板II. 诙谐的小快板III. 小步舞曲速度IV. 活泼的快板
指挥:余隆
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录音时间:2018年3月23日
节目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
毫无疑问,贝多芬现在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音乐界,自他以后,创作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就成为一件令人生畏的事。勃拉姆斯花整整20年才写完的第一交响曲还被附会为“贝多芬第十”;第一个录制全套贝多芬交响曲的指挥家菲利克斯·魏因加特纳曾写过名为《贝多芬之后的交响曲》的小册子;贝多芬之后,再也没有人写过数量和丰富程度与之相当的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而且,贝多芬的许多作品并未形成一个封闭的、无法拓展的体系;相反,后世作曲家几乎无一不受他的影响、不从他的作品中汲取音乐和哲学上的灵感。19世纪晚期德奥主流乐界的“大分裂”,个人风格成熟后从不写交响曲的瓦格纳以及终其一生从不写歌剧的勃拉姆斯都声称自己才是贝多芬真正的传人。甚至到20世纪,种种音乐思潮中最解构的约翰·凯奇,也在一定程度上以从根本上推翻贝多芬为己任。他认为,贝多芬把音乐构筑成走向一个最终目标的和声叙事,而不是让它一个时刻接着一个时刻地展开,从而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作曲家。
从凯奇的话里仿佛可以看到贝多芬成了雕塑家,从最初的打模到最后的打磨都精工细作、一丝不苟,直到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由内而外的美感,既可远观以感受其整体的力与美,又可深入内部探究其构建、结构之繁复与精巧。凯奇不需要这些——这是后话。然而,正是贝多芬的音乐的这种完美的两面性,才为后世的音乐打开了这许多的门。勃拉姆斯派和瓦格纳派,前者继承了贝多芬纯粹的音乐构建法,而后者看重的则是他的音乐中被他称为“德意志精神”的空前的力量。这两个方面的交合,就是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之中。
第八交响曲没有什么特殊的来历。贝多芬在写完最大胆创新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后,创作高潮渐渐退去,生活上也有一些波折。第七、第八交响曲均诞生于这个转折时期。这一对作品没有很强烈的对比,总体格调都是情绪高昂、轻松愉快的。第八交响曲比第七更返古,也更符合古典时期“愉悦听众”的要求,不过贝多芬式的快速机动仍然非常鲜明。第一乐章的开头,麦克尔·斯坦伯格形容为“像房子突然着火”。之后,在保持高速运动的同时,主题元素以应接不暇的速度露面。用作连接段的低音八度跳非常幽默。
这部交响曲仍然没有慢乐章。第二乐章具有玩笑意味,它改编自差不多作于同一时间的向第一台具有实用性的节拍器的发明者约翰·奈泼穆克·麦尔策尔致意的音乐。弦乐在木管精准的节拍上跳起精灵般的舞,含蓄幽默的感觉仿佛让人看到海顿在音乐背后隐隐微笑。
第三乐章竟是一首小步舞曲。如前文所述,贝多芬写第一首交响曲时,虽然恪守传统地把第三乐章称为“小步舞曲”,但音乐实际上比正经的小步舞曲激烈许多。12年后,贝多芬已经为交响曲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却认真地在交响曲里写了一首小步舞曲。然而,这精彩的回眸一瞥里,却也有预示未来的成分:圆号的二重奏充满了浪漫主义音响。
第四乐章写得最不合常规,贝多芬回到了年轻时的调性游戏,往F大调的音乐主体里植入一个不相关的强奏升C音。音乐在继续奔跑前进的过程中,这个升C音就像一枚定时炸弹,不知何时才会爆炸。接着,贝多芬早期交响曲中的奇异转调又回来了:我们听到了降A大调、A大调、降D大调甚至D大调的诸多段落,许多都不待解决,直接由大管和定音鼓上的八度跳拉回主调。升C音在尾声里最后一次出现时,终于爆发了——音乐被它固执地拽入升F小调。尾声篇幅有限,而升f小调和主调F大调遥不可及,怎么回家呢?贝多芬还是用等音关系解决了问题:把升f小调的导音升E看作F,几次强调之后,音乐直接走向结尾,在用长达53小节的主音/属音强调主调之后结束。
曲目介绍撰稿:杨宁
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
余隆是活跃于国际乐坛上最杰出的中国指挥家。现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上海夏季音乐节艺术总监以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组委会主任,同时还担任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香港管弦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余隆是与世界顶尖级交响乐团合作最多的华人指挥家。他与世界各地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和歌剧院有着广泛合作,他指挥过的乐团有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汉堡国家歌剧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悉尼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东京爱乐乐团和新加坡交响乐团等。
余隆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音乐世家,自幼随外祖父、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教授学习音乐。后求学于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柏林高等艺术大学。先后受教于中国音乐教育家黄晓同教授和德国歌剧指挥家鲁宾斯坦教授等名师。出色的音乐天赋、优越的教育背景及广博的社会资源为余隆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他能够迅速成长为一位成就卓著的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
2009年11月,余隆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圣地亚哥等北美12座城市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巡演,《纽约时报》在2009年11月9日刊载专文介绍余隆的艺术成就,将余隆誉为“中国的赫伯特·冯·卡拉扬”。2012年中国春节期间,余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在纽约林肯中心的菲舍尔音乐厅举行了首次中国新年音乐会,使得他的指挥艺术再一次在美国享受盛誉。2015年9月,余隆率领上海交响乐团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演出纪念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2017年8月,余隆率领上海交响乐团赴欧洲巡演,其中琉森音乐节里的演出是中国乐团在这一世界顶尖音乐节的首次亮相。2019年8月,作为上海交响乐团140周年庆典的一部分,余隆带领乐团履及华盛顿、芝加哥、爱丁堡、琉森、格拉芬内格、阿姆斯特丹、伦敦等五个国家的七个城市,首度登陆英国BBC逍遥音乐节、美国拉维尼亚音乐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多个国际一流音乐节。
作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和知名人士,余隆亦把培养年轻音乐家和社会教育工作作为己任,每年他都会发掘和培养一批年轻音乐家与他执棒的乐团合作,使年轻音乐家能够在最受瞩目的音乐平台上崭露头角,其中2007年创办的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以及2012年由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音乐学院、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创办的上海乐队学院都令众多年轻音乐家心向往之。
鉴于余隆在推动当代古典音乐事业发展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2002年,德国万宝龙文化基金会向余隆颁发了年度“万宝龙卓越艺术成就奖”;2003年,法国政府特别授予余隆“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意大利政府向余隆颁发了“共和国骑士勋章”。2010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其庆祝建院70周年大会上授予他中央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以表彰他近十年来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是国内艺术大学首次颁发“荣誉院士”称号,余隆成为我国艺术家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当年12月15日又被授予“2010年年度中国文化人物”大奖。
2013年,余隆获颁国家级学术机构主办的最高艺术大奖“中华艺文奖”。
2014年,法国政府授予余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2015年,余隆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同年荣获由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颁发的“全球公民”奖,以及由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颁发的“桑福德奖章”。
2016年4月,余隆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
2016年6月,余隆获得由德国联邦政府颁发的德国联邦十字勋章。
余隆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主席职务。
儿童节快乐下周预告
周末线上音乐会
巴托克:《神奇的满大人》,作品19指挥:张洁敏上海交响乐团演出录音时间:2018年1月27日推送时间:2020年6月6日 --
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26钢琴:玛尔塔·阿格里奇指挥:夏尔·迪图瓦演出录音时间:2019年5月4日推送时间:2020年6月7日
敬 请 期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