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体验基地】经纬华夏 | 传统纺纱工具
2020年04月26日
浏览次数: 1727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联合本市各大科普教育体验基地学习体验站,推出【与你共享】栏目,将好看、好玩,又能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居家生活的内容带给大家!

农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起点。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被改变,而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它们有的或许已经消失,有的或许还在一些传统的家庭中被使用。


本期就带大家走进上海纺织博物馆,去瞧一瞧,看一看那些传统的纺织工具——纺车~



纺车


中国古代纺纱工具分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大纺车、纺线车等等。纺车是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原料,通过人工机械传动,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纺车通常有一个用手或脚驱动的轮子和一个纱锭。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两种最早出现的纺车。


01


手摇纺车

手摇纺车据推测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也称軠车、纬车和繀车。常见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4部分组成,另有一种锭子装在绳轮上的手摇多锭纺车。

手摇纺车的主要机构有:锭子、绳轮和手柄。

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称为卧式。

另一种手摇纺车,则是把锭子安装在绳轮之上,也是用绳弦传动称为立式。

卧式由一人操作,而立式需要二人同时配合操作。因卧式更适合一家一户的农村副业之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自它出现以来,就一直被我国各族人民广泛利用,即使普遍使用脚踏纺车后,它也没有被淘汰,一直流传至今。


02


脚踏纺车

脚踏纺车约出现在东晋,最早发明时间还有待查考,结构由纺纱机构和脚踏部分组成,纺纱机构与手摇纺车相似,脚踏机构由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组成,踏杆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转动,完成加捻牵伸工作。

▲脚踏纺车(三锭)

上海纺织博物馆藏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连杆和曲柄将脚的往复运动转变成圆周运动,以代替手摇绳轮转动。


说到脚踏纺车我们又不得不提到纺织先贤——黄道婆。

▲黄道婆纺纱场景还原

上海纺织博物馆


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乌泥镇)童养媳出身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1245-1330年),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和当地的织妇一起,在纺织生产的实践中,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同时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她又总结提高了织布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织造技术,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来源: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科普教育(ID:shkp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