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体验基地】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 十问十答,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揭开肿瘤的可怕外衣(下)
2020年04月17日
浏览次数: 818

4.15~4.21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科普战疫,

我们在行动!

——以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助

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科学预防

早期发现

规范治疗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一提到“肿瘤”,大家很容易把它和“癌症”、“绝症”联想到一起,甚至出现“谈肿瘤色变”的现象。可事实上,肿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2020年4月15~21日是第26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动”,旨在倡导政府、社会、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广泛开展防癌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癌症防治意识和能力,有效遏制癌症带来的社会危害,切实降低癌症疾病负担。


  上期,我们讲到了癌症和肿瘤之间的关系、肿瘤的筛查方法、癌症的早期信号,以及如何通过改善饮食习惯来减少肿瘤发病率。今天,让我们继续有请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臧远胜教授,为大家揭开肿瘤的“可怕外衣”,对肿瘤防治来个彻底的“灵魂拷问”~

专家简介


臧远胜  教授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分队专家型志愿者,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长征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肿瘤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康复支持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接上期)



市民提问:

6、许多人都说,癌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自身的基因,是基因决定了你的患癌倾向,与日常生活习惯没有多大关系。基因和癌症的关联性究竟有多紧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与预防,能够有效降低患癌的几率吗?



专家解答: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内因起始加外因促进而产生的结果。举个例子,某人家族中肠癌高发,天生就遗传有某种突变基因,使其较其他人更容易患肠癌,但是在平时生活中,他如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常吸烟、高脂饮食、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那若干年后他患肠癌似乎也就可以解释了。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永恒不变的健康原则,如同中医所推崇的“上医治未病”,这个概念比起其他疾病更适用于癌症。要想预防癌症,必须每时每刻都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健康。要想预防癌症的发生,主要在于“早”字,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发现并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从而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例如乳腺癌,如果早期发现并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5%以上,但如果是等到它发生浸润转移时才发现,5 年生存率可能仅仅只有50%。而一个癌细胞从萌芽到增殖再到穿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发展,这一个过程一般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定期自我检查和定期健康体检;2、积极响应和参加政府或正规医疗机构提供的癌症筛查服务。癌症筛查不同于健康体检,应到专业的肿瘤科室做针对性的肿瘤筛查;3、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若是易感高危人群要定期随访和检测。


市民提问:

7、许多人会对身体上出现的“肿块”——淋巴较为敏感,认为既然肿瘤是身上长出了多余的东西,那么身上能够摸出来的肿块就是肿瘤,可能会危害到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健康淋巴与恶性淋巴结呢?肿块在触感与观感上是否有明显区别呢?


专家解答: 

1、看大小:如果淋巴结很小,比如需要捏起皮来才能感触到的小米粒大小的淋巴结,通常是良性的;如果淋巴结直径大于1.5cm,则需要考虑恶变的可能。

2、看质地:正常淋巴结的质地柔软,触诊时就像触摸嘴唇的感觉;如果淋巴结的质地就像触摸鼻尖或者额头的感觉,则属于质地坚韧或坚硬,需要考虑恶变的可能。

3、看形状: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正常淋巴结在超声下的形状是偏心靶环状,而恶变淋巴结的形状常常表现为低回声实心圆形。


市民提问:

8、如果癌症与基因相关,那么癌症是否具有遗传性呢?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对下一代人产生影响呢?


专家解答: 

癌症会不会遗传,一直以来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前面提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这种基因病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先天性的癌症占癌症总数的5% ~ 10%,如遗传基因缺陷现象、部分的家族聚集现象,这种先天性的癌症我们姑且称为遗传性癌症;而剩下的90% ~ 95%的癌症属于后天性的基因改变,与外源性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先来看看家族聚集现象。所谓家族聚集现象主要是指一个家族中有多位罹患癌症。这种情况看起来是遗传性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因为它并没有存在基因上的缺陷,所以目前无法确定到底是遗传引起的还是生活习惯和环境引起的。比如,这个家庭中有人抽烟,家里到处充斥着二手烟,那么其家庭成员患癌的概率肯定比其他人群来得高。或者家里饮食不健康,每天不运动,一家都是大胖子,那么患病的可能也是高于其他家庭的。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原因引起的癌症的家族聚集现象,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从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遗传基因缺陷现象即我们常说的遗传性癌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基因改变。它是指致癌基因变异从父母传给子女。例如,从婴幼儿起就发生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以及消化道系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发病从青少年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大息肉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最终发展为腺癌。这种基因改变所引发的癌症占所有癌症的1%,虽然遗传倾向非常大,但并不意味着100%会传给后代。这一类癌症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有针对性地减少患癌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遗传虽与部分癌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是其在所有癌症中的发病率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癌症是环境和个体遗传易患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改善周围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对于遗传性癌症的高危人群介入基因检测,提早预防和诊治,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的。


市民提问:

9、乳腺肿瘤是在女性中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也是著名的“健康杀手”。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该如何保护乳腺健康呢?有哪些身体细节能够反映乳腺的健康状况呢?


专家解答:

1、乳腺癌高危人群有: 

(1)月经初潮年龄过早(<13 岁),绝经年龄过晚(>55 岁),行经40 年以上者。

(2)年龄> 40 岁,但未婚、未孕、未曾授乳者。

(3)有乳腺癌家族病史、单侧乳腺癌既往史。

(4)患有良性乳腺疾病者,如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导管内单发或多发性乳头瘤等。

(5)长期进食高脂肪饮食者。

如何保护乳腺健康呢?

(1)18 岁起,坚持生理期后7 ~ 10 天进行乳腺自我检查。

(2)35 岁以后定期由乳腺专科医生临床查体并行乳腺B超、钼靶检查。

(3)戒除不良生活方式。

① 达到和保持健康的体重(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配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每3个月测量1 次体重,进行评估。如果BMI过低,进行营养改善;如果BMI超高,避免摄入高热量食物、饮料,并增加体力活动,以达到标准。

② 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拒做“久坐族”。每周至少5 天,每天至少45 min中高强度的运动。

③ 尽量减少酗酒、进食过多的甜食及高脂肪饮食等生活习惯、过于紧张劳累的工作节奏、不哺乳、不生育或过晚生育。

(4)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紧张、焦虑、孤独、压抑、忧伤、急躁、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2、要想预防乳腺癌,就要学会通过自我触摸来检查乳房是否健康。乳房如果有问题,你一定会摸到一个硬疙瘩。不管是一个还是多个,都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有硬块总是在一点点长大,并且一会软一会硬,就应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鉴别诊断。自我检查通常是最早甚至唯一发现乳腺癌表现的手段。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相信乳腺自我检查,没摸到异常就不到医院的做法切不可取,这将导致许多尚在早期、病情最轻、最容易治疗阶段的乳腺癌被漏诊或是延迟发现。


市民提问:

10、疫情期间,许多医院尚未完全恢复运转,对肿瘤患者的就诊和治疗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在特殊期间,肿瘤患者应该如何在无法前往医院的情况下完成自救呢?此外,肿瘤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在疫情期间,除了日常防护,肿瘤患者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专家解答: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很多肿瘤患者到了返院治疗时间。目前,在新型肺炎疫情严密防控的情况下,肿瘤患者作为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做到疫情防控和疾病治疗两不误,在这里给出 5 点建议: 

1、配合:非必须的化疗适当推迟,减少门诊化疗。就医前提前联系医生,医生会针对病情进行充分评估,保证安全最大化,患者及家属应配合医生的安排,适当推迟化疗。对于经评估后认为必须接受化疗的患者,建议尽量选择住院接受治疗。如仍须在门诊化疗的患者,需加强自我防护。

2、认识:及时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区别。新冠状病毒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严重时表现为呼吸困难,但也有病例首发症状表现为腹泻、恶性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头痛、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或胸闷、心慌等心血管系统症状以及眼科症状。然而,上述病毒感染的症状,在肿瘤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中也常见。居家口服药物或门诊化疗患者应及时电话联系医生或药师对症状进行问询,如不能明确是药物不良反应,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到相应门诊或发热门诊进行鉴别排查。住院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3、应对:治疗时做好充分的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性治疗。如,化疗前后应使用充分足量的抗恶心呕吐、升白细胞等预防性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防护:做好防护隔离与消毒。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较低,属于易感染人群,而化、放疗几乎均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进一步抑制患者的免疫能力,一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极易发展为重症甚至威及生命。面对疫情,做好自我防护是关键。

5、 重视:患者及家属应重视心理防护意义。随着疫情时间的延长,肿瘤患者难免会产生焦躁、抑郁等情绪,而如沮丧、紧张、恐惧、孤独、愤怒、疲劳这些情绪都可能会进一步引起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请患者及陪护人员认识到心理防护的重要意义,能及时发现不良情绪,寻找适当的途径进行排解。同时,体谅医护与照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遵守医院的管理规定,保持正常作息规律,每天收看疫情相关新闻的时间不超过 1 小时,增加娱乐活动,适当运动,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短期相关治疗。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社区分队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ID:shkp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