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体验基地】自我防护 | 防控新冠肺炎,家长必读知识(第二期)
2020年04月09日
浏览次数: 613


预防新冠肺炎,应避免常见的儿童护理误区


误区1:外出人比较多时,安全起见,给孩子戴两层口罩

专家解答:就医用口罩而言,只要正确佩戴合格产品,只需一个就能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多个叠戴不能增加防护效果。口罩防护的关键指标还应当注意佩戴时候的气密性,如果没有按照正确方法佩戴,就好比是门关不严,再厚的门也不防盗。口罩的正确佩戴、摘取和处理要注意:戴口罩前洗手;手不要触摸口罩面;佩戴过程中口罩变得潮湿请更换;取下口罩后立即将其丢进垃圾桶并洗手。


误区2:空气中飘有病毒,怕孩子在家被感染,不能开窗通风

专家解答: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股不会有新冠病毒。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每次≥15min,这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正确佩戴口罩足以保护个人不被感染。


误区3:吃大蒜、喝板蓝根、熏醋等有助于预防感染

专家解答:大蒜是一种健康食品,可能有一些抗菌特性。然而从目前疫情来看,没有证据表明食用大蒜可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板蓝根适用于风热感冒等热性疾病的治疗,对新冠病毒无效。食醋中醋酸含量低,熏醋起不到对新冠病毒的消杀作用。对新冠病毒感染,好的预防办法仍是: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


误区4:给孩子买的果蔬、肉类,怕被病毒污染,多放放再吃

专家解答:病毒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等方式污染果蔬、肉类的几率很低。果蔬、肉类买回家后先用流水清洗,无需放置很久再吃,暂时不食用的肉类冷藏、冷冻,以免放置过久,变质滋生细菌。注意不要生食,蔬菜、肉类应炒熟吃,水果的话尽量削皮。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且食物尽量煮熟后食用。


误区5:电梯按钮等光滑表面要勤消毒,因为病毒存活时间长

专家解答:病毒在一些阴暗、潮湿的地方存活时间更长,干净光滑的表面,微生物不容易存活。电梯按钮、门把手风险比较高,是因为这些地方被频繁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勤消毒、勤洗手、用面巾纸隔开按钮即可。其他光滑表面,不必频繁消毒。


误区6:病毒看不到摸不着,为了孩子的健康,时时处处消毒才安全

专家解答:消毒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对于阻断间接传播非常重要。但消毒一定要适度,应保证不对身体带来危害,不对环境带来长期污染风险。不建议对人体大量喷洒消毒剂,可能使消毒剂经过呼吸吸入、经皮肤吸收,有可能存在损害人体健康风险;做好手卫生即可。对物品消毒,能用物理方法(如高温消毒)就不用化学消毒剂。


误区7:孩子外出后,外套用酒精喷洒消毒,这才放心

专家解答:日常外套,回家后挂门口,和家里穿的衣服分开即可,不必每天进行消毒处理。病毒通过污染衣物来感染人的几率是很低的。浓度75%的酒精属于甲类易燃物品,燃点低,喷洒在衣服上如遇明火、静电、高温等可能起火,应采取擦拭法并避免撒漏。如感到外套可能被污染(如接触了有疑似症状的人),这种情况需对外套进行物理消毒,物理消毒不行再选用化学消毒。


误区8:孩子的口罩,用酒精消毒、微波炉加热

专家解答:消毒后再用喷洒消毒剂包括医用酒精,都会使口罩防护效率降低,不建议这样消毒。微波炉、电烤箱等加热口罩会破坏口罩内部结构,降低防护效率,不建议这样做。在确保口罩清洁、结构完整,尤其是内层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口罩可以重复使用,使用后放在房间洁净、干燥通风的地方晾着即可。





疫情期间孩子外出活动和回到家要注意些啥?


尽量避免外出。如果外出,尽量去户外通风、空旷、人少的场所,不建议去室内游乐场、玩具区等公共场所,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或交谈。做好看护,避免孩子乱摸乱碰;不在公共场合吃喝东西或脱掉外套、手套等;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清洁双手。外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去外衣并换鞋后,认真洗手:用流动水加肥皂/洗手液,时间持续20秒以上,全手覆盖。洗手完成后可清洁面部,如果孩子配合,可清洗鼻腔、漱口。


打疫苗的时间就要到了,该不该带孩子去?


建议密切关注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动态。如无特殊情况,婴幼儿应该按期接种疫苗。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孩子生病、出远门时可能会出现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情况。原则上疫苗接种推迟是不会影响其免疫效果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早补种即可。但是有些疫苗即使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也不能延迟接种,譬如狂犬病疫苗,首剂必须在被咬伤抓伤当天进行注射。


孩子不舒服能不能去医院?会不会有感染的风险?   


疫情期间,孩子生病了,家长可能会担心医院有交叉感染的风险,不愿带孩子去看病。提醒大家的是,儿童不是“小大人”,尤其是低龄儿童,病情常常变化很快,如果讳疾忌医、一味生扛,或在家自行服药,可能会耽误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带孩子去医院呢?

孩子常见的症状是发热,<3个月的孩子只要出现发热,就应就诊。任何年龄的孩子发热超过3天应及时就诊。因各种原因导致孩子出现急性肢体活动障碍、精神差、明显的外伤出血等也要及时就诊。另外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孩子这次生病是否出现和平时生病明显不一样的情况,尤其是出现精神反应弱、频繁呕吐、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或出现脓血便、吃奶减少甚至拒奶、尿少、持续固定部位的腹痛或包块、烦躁哭闹不能安抚、发热伴新发皮疹、喘憋、脸色差、呼吸快或呼吸困难、呻吟、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如果非急症,可提前预约,错峰就诊,就诊时做好自己和孩子的防护,全程戴好口罩,不乱摸。回家后,脱去外套和鞋,第一时间认真洗手、洗脸。



慢性病患儿的随访就诊,该怎么办? 


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慢性病患儿复查是否可以改期一定要遵循主治医师对患儿病情的评估,切不可擅自做主。如果医生可以通过线上形式和家长沟通,做好患儿疾病的监测、疗效的判定并保持治疗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可以减少到医院就诊的次数。但如果病情不允许,或出现变化甚至恶化,则应及时就诊。就诊时,患儿和家长均应做好防护,尤其是应全程戴好口罩,不到处乱摸,不洁净的手不触碰口、眼、鼻等。如果可以的话,也可就近进行一些必要项目的检查,然后将检查结果通过线上途径发给主治医生,以指导接下来的治疗。



带孩子外出以及到家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不要去密闭空间和人流较密集的地方,例如室内游乐场、商场儿童玩具区等公共娱乐场所。如必须外出,尽量去户外通风、空旷的场所。

●在外出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包括:正确佩戴口罩,尽量不接触公共设施设备表面等,接触后尽快做好手卫生;好随身携带含酒精的一次性消毒液;注意与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尽量缩短在外逗留时间;不在公共场所吃喝东西或脱掉外套、手套等;不要用不洁净的手触摸或揉搓口、眼、鼻等部位。

●外出回家后:脱去外衣并换鞋后,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洗手。在家中,普通肥皂或洗手液都可以,一定要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并且按照规范步骤洗手,仔细揉搓手上的每个部位。洗手完成后可以清洗而部,如果孩子配合,可以清洗鼻腔和漱口。

●口罩的合理放置:可再次使用的口罩,应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做好手套等物品消毒。



外出回家以后对外套衣服不放心,该怎么消毒? 


日常的外套,回家以后直接挂在门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里穿的衣服分开就行,无需每天回去都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感觉到外套可能被污染,比如到医院去了,去探视病人,接触了一些有可疑症状的人,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外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尽量选用物理消毒,如果物理消毒不行才选用化学消毒。比如衣服只要耐高温,就可以选用56摄氏度30分钟这种方式,如果有烘干机,也可以把温度调到80度以上,烘干20分钟也可以达到消毒作用。如果衣服面料不耐高温,也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来浸泡消毒。

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时,几类消毒剂是常用的:一是酚类消毒剂,二是季铵盐类消毒剂,三是以84消毒液为代表的含氯消毒剂,这三类消毒剂做衣物的消毒都可以,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来进行操作。

这三种消毒剂也各有缺点,使用时要注意。酚类消毒剂有时候会让化纤材料着色,可能让它变色。84消毒剂等含氯消毒剂可能会对衣物有褪色作用,会漂白。季铵盐类消毒剂,如果跟洗衣粉、肥皂这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起用,两边都会失效,既不能消毒又不能清洗。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消毒剂。



家有儿童,请合理使用消毒剂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很多家庭都在使用消毒剂进行居家消毒,虽然消毒用品对控制传染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对健康尤其是儿童的健康,也有潜在的危害,例如对皮肤黏膜的刺激和腐蚀,造成儿童误食的风险。特别是当很多消毒剂一起聚集存放的时候。市面上的消毒用品种类很多,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爸爸妈妈应当谨慎选择、正确使用消毒剂。

家有儿童,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会留下残留物吗?有腐蚀性吗?

●会对皮肤、眼睛、还有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吗?

●它是否有毒(通过皮肤吸收、呼吸吸入)?稀释后的有效保质期是多少?等等。

 家长购买消毒剂后,要特别注意存放问题:

消毒剂必须存放在有原始标签的容器里,同时存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消毒剂稀释之后,喷雾瓶上必须贴上标签,存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当儿童在房间里时,不可喷洒消毒剂及其稀释液,以免儿童吸入或接触到皮肤和眼睛。

另外,除了消毒剂,家长在使用任何化学品之前,都务必要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和制造商的材料安全数据信息。

居家消毒怎么选?

一般来说:皮肤消毒可以选用酒精擦拭或浸泡消毒;居家环境消毒可以用消毒酒精或其他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耐热物品消毒,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法进行。


常用消毒剂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万一导致健康危害,如何紧急处理?


1、酒精

也就是75%的乙醇,可有效杀菌消毒,属于中效消毒剂,也是我们日常使用多的消毒用品之一。但酒精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健康危害,包括急性乙醇中毒(主要是因为过量饮酒),呼吸道吸入途径中毒相对少见,且中毒表现大多相对较轻。使用大量乙醇擦浴物理降温也可导致中毒。中毒早期呈兴奋状态,有欣快感、增多、语无伦次、颜面潮红、步态不稳、判断力障碍、动作不协调等。严重者可逐渐进入嗜睡状态,甚至昏迷、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表浅或出现陈-施氏呼吸,心率缓慢,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轻度中毒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吸入乙醇蒸汽者,应立即脱离现场,可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发生急性重度中毒时应立即就医。

特别提示:酒精的有效成分是乙醇,属于甲类火灾危险品,空气中乙醇浓度超过3%即可发生火灾,使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要保证通风、并且要远离高温物体,千万不能与明火接触;不建议使用酒精对衣物喷洒消毒,如果遇到明火、静电,可能发生燃烧;做饭、吸烟、使用电蚊拍等行为在喷洒高浓度酒精后都不能立即进行。

2、含氯消毒剂

家庭中使用比较多的含氯消毒剂,应当注意,口服、吸入、溅入眼中和皮肤接触均可造成健康危害,主要损害为粘膜的刺激和腐蚀。误服后可会导致口咽、食道和胃的烧灼感,出现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腹痛等症状。口服剂量大者可出现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吸入后可出现明显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炎,甚至化学性肺水肿。溅入眼睛会对角膜、结膜产生灼伤作用,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皮肤接触后可出现皮肤局部水疱、红肿、皮疹等接触性皮炎表现。

口服中毒:浓度低、剂量小者,可立即口服100~200ml的牛奶、蛋清或氢氧化铝凝胶;浓度高、剂量大者,可考虑谨慎洗胃,不主张催吐和使用酸碱中和剂。加强脏器功能的对症支持治疗。

吸入中毒:立即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如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给予吸氧及对症治疗;出现化学性肺炎或化学性肺水肿表现,应早期、足量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

眼或皮肤污染:眼睛溅入含氯消毒剂后,应立即使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持续冲洗15分钟以上。皮肤沾染后,可使用大量清水彻底清洗。

特别提示:发现孩子误食后,家长们要冷静下来,不要惊慌,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孩子哭闹,不仅拖延救护时间,还可能引起误吸等意外情况,一定要耐心安慰仔细询问,以便积极对症处理。

3、碘伏

碘伏对皮肤黏膜无明显腐蚀性和刺激性,其稀溶液毒性低,大多症状轻微,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口服接触者,可口服淀粉溶液中和游离碘。

4、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可能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中毒。浓度大于10%的过氧化氢有较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可引起皮肤、眼、消化道的化学性烧伤。如不小心溅入眼内可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引起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时,应立即脱离现场,保持安静、更换污染衣物,保暖,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对症处理。

5、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侵入体内,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均有明显刺激性和腐蚀性。轻度中毒一般无须特殊治疗,立即脱离现场,可卧床休息,注意保暖。急性重度中毒时应立即就医。

6、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中毒主要为氯气导致的中毒。其刺激症状出现的时间较氯气中毒迟,且逐渐加剧,因此当吸入本品后宜适当延长观察时间,以免贻误病情。急性吸入后经短暂潜伏期(约0.5~3小时)即出现症状,首先出现流泪、流涕、眼痛、鼻酸以及头痛、头昏,继之有咳嗽、喷嚏、咳痰、胸闷、气急等眼、呼吸道刺激症状,也可发生明显哮喘。低浓度二氧化氯对皮肤黏膜刺激性不明显,高浓度吸入可发生肺水肿。国外曾有急性中毒死亡的报告。

一旦发生中毒,应立即脱离现场,保持安静及保暖,用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眼和皮肤。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等不适时应立即就医。出现刺激反应者,至少严密观察12小时。



特殊的长假里,居家谨防儿童意外伤害,家长怎么做?


因开学延期,各年龄段的儿童,现在还都处于居家状态下。在当前阶段,爸爸妈妈仍不能放松警惕,还是应当让孩子减少外出,做好防护。不过,当我们把目光放在居家儿童的营养、学习、心理领域时,也不能忽视意外伤害这一儿童健康的“头号杀手”,因为约有50%的意外伤害,是发生在常见、我们通常以为安全的家庭及其附近。

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的时间段。在这个延长了的“特殊寒假”里,爸爸妈妈也要对居家意外伤害保持警惕。

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儿童居家“意外伤害”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的,在家中容易发生的意外伤害为:窒息意外、误吞误食、烧烫伤、跌落/坠落、溺水意外。防范常见的家庭意外伤害,请爸爸妈妈们仔细阅读清单:

预防窒息意外

●不要给婴幼儿吃可能卡住气道的食物如硬糖、葡萄干、开心果、花生、果冻等

●不要把小物件放置在婴幼儿可以接触到的地方,即使一会儿也不行;所有小部件远离孩子:如硬币、纽扣、小玩具、玻璃珠、别针、首饰

●把气球和所有塑料袋收纳好,远离儿童:因为孩子们会在玩耍时把塑料袋套在头上,从而导致窒息

●任何拉伸后的长度超过220毫米(22cm)的“绳子”都要剪掉或去除,以避免绕颈的危险,把摇篮、婴儿床放得离带绳的物品远一些

预防误吞、误食意外

●家中的药品和化学用品(清洁剂、消毒剂等)要放在高处或锁起来。记住“高而远”的原则,因为当孩子探索时,他只有好奇,而不会记住你曾说过的"不"

●给孩子服用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或按医嘱服用

●任何饮料瓶都不要放化学品(如洗涤剂,消毒剂等)、不可以装有其他与瓶子标签不符的液体,因为孩子已认识他常喝的那种瓶子

预防烧烫伤意外

●给婴幼儿洗澡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考虑到婴儿体温与大人手掌温度有很大差异,婴儿比成人怕热,水温要在38度左右

●在厨房做菜时尽可能关上门,不要让孩子进入厨房

●不要把电热锅,电热煲、暖水瓶等放在地上;任何热的杯子或汤碗等,不应放置在低矮的桌子上或桌子的边缘;炉子上和桌上的锅子的手柄要向内,不要向外,以预防幼儿伸手取

●煤气不用时关掉总开关以防孩子模仿点火;打火机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家用电热设备,如电熨斗,电炉要远离婴幼儿或放在高处给孩子洗澡的水温,要让孩子远离热水龙头

●家用食品加工电器如磨豆机,榨汁机等,使用时大人不离开,离开时关上电源

预防跌倒、坠落意外

●保持家中特别是卫生间的地面干燥,对预防跌倒意外十分重要

●靠窗处不要放置凳子和沙发等家具,一楼以上窗户必须安装防护栏

●为楼梯装上安全门,在可能使你的孩子受伤的地方,随时关上门

●不建议用婴幼儿学步车,学步车常会翻倒甚至使宝宝会翻出学步车

●保证家具是牢固地靠墙而立

●低的桌子如茶几等,四边应为圆角,特别是玻璃的桌子

●家中带尖头的用具和小件物品如剪刀、刀具、针、珍珠项链、笔帽等放在上锁的抽屉中(或幼儿不易拿到之处)

预防溺水意外

●即使二公分左右的水也有可能使一个幼儿溺水,只需二分钟,幼儿就可能在水中失去知觉

●给婴幼儿洗澡时,孩子可能自己站起而滑入水中,因此不要离开孩子

●给孩子洗澡时,如要接电话或开门等,要把幼儿抱出水盆,放回小床上,而不要留他/她在水中玩

●学会心肺复苏的方法,将有可能挽救溺水幼儿的生命



来源:上海儿童医师协会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

上海科普教育志愿服务总队



来源:上海科普教育(ID:shkp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