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
刘海粟美术馆体验站点
☆“美·育读书会”系列讲座
“艺术无限”系列讲座是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推出的一项面向社会各界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普及性艺术讲座及高端的学术性讲座,将满足不同层面观众的需求,该项目曾荣获2015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奖。
2018年,“艺术无限”系列讲座持续开展中,我馆将邀请知名艺术家、院校专职教师等在馆内推出系列艺术讲座,为大家普及艺术理念和知识、提升艺术素养,内容丰富精彩,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艺术无限 | 美·育系列讲座
讲 题 /
从美感经验到艺术体验——美术鉴赏的乐趣与多元化方法
主 讲 人 /
钱初熹
讲 座 时 间 /
2018年9月1日(周六)14:00-16:00
讲 座 地 点 /
刘海粟美术馆B1报告厅
(延安西路1609号)
主 办 单 位 /
公益免费,此活动已包含使用材料、工具
从美感经验到艺术体验
——美术鉴赏的乐趣与多元化方法
刘海粟美术馆策划“美·育”系列读书会,以视觉艺术为线索,从家庭教育、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美育理论、中国传统与当代美育等角度切入,探讨这一在当代中国尤为重要的文化议题,希望同时关照现实与理想,关心美育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同时,关心美育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三者的关系。
9月1日,正值莘莘学子开学之际,作为本次“美·育读书会”系列活动的收官讲座,我们特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钱初熹教授来刘海粟美术馆与我们谈谈美感经验、艺术体验及美术鉴赏的乐趣与多元化方法。
▲▲▲
从“美感经验”到“艺术体验”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充满了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人们抱着各式各样的目的鉴赏美术作品。近年来,美术鉴赏的目的有了很大范畴的拓展,通过鉴赏美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智能可以犀利知觉,改变人生。
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学学者将美术鉴赏视为一种独特的、纯粹的“美感经验”。他们认为美术作品是“独立的审美事物”,审视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高度集中的精神、高涨的情绪以及极大的愉悦等“美感经验”是与日常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持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学者提出“艺术体验”的概念,以质疑现代主义学者提出的美感经验的观点。他们认为美感经验并不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处境下对美术作品进行一种个人化的解读或诠释,提倡将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日常生活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情境互相联系。与“美感经验”相比较,“艺术体验”一词更具有包容性,它涵盖了我们观看美术作品时可能发生的所有经验。
往期“美·育读书会”现场
▲▲▲
美术鉴赏的乐趣与多元化方法
许多人坦言不会鉴赏美术作品。如此看来,美术离人们既非常接近,又十分遥远。其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从艺术体验的角度来看,美术鉴赏具有审美经验的个性化、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等特征。美术鉴赏的多元化方法有:基于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方法;费尔德曼的鉴赏程序;辨别美术作品风格的方法;侧重于社会学的鉴赏方法;侧重于艺术家生平研究的鉴赏方法;侧重于心理学的鉴赏方法;侧重于比较的鉴赏方法;调动五感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用立体的方法观看美术作品的方法;用思维图的方法理清各种关系的方法;对名画进行再创作的方法等。只要学会美术鉴赏的方法,每个人都能体验到鉴赏的乐趣,并获得犀利知觉、改变人生的视觉智能。
本馆“多元化”体验活动
关于主讲人
钱初熹
日本筑波大学艺术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宝钢优秀教师奖、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教育理论创新奖、上海市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等。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学、艺术教育哲学、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研究、美术教师教育研究,并致力于开拓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研究领域以及开展“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美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等跨学科研究,特别注重艺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出版:《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美术鉴赏及其教学》、《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美术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大数据同行的美术教育》等15部著作、教材以及100余篇学术论文。
报名方式
请手机打开以下链接的“阅读原文”进行预约。
小伙伴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预约报名后,我们会通过“我的预约”发布预约审核结果,凭后台审核信息参加活动,请大家密切关注“我的预约”!
名额保留30分钟,逾期作废
刘海粟美术馆将保留活动的最终解释权